S.E.S.-The Letter(Friend)

00:00
03:47
大家都在听
约翰·威廉姆斯《柏林音乐会》
约翰·威廉姆斯《柏林音乐会》
这张专辑是约翰·威廉姆斯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的音乐会现场录音,电影配乐创作之经典、演奏之精彩,莫过于此。这份录音除了让人们再度见证到这位在电影配乐史上具有标志性的作曲家的辉煌,也捕捉到了由世界上最伟大的管弦乐队之一演奏的这场独特音乐会的令人印象深刻的能量,在约翰·威廉姆斯指挥棒下,音乐家们为他的乐谱带来了非凡的音调美感和强度。 对于这场音乐会,约翰·威廉姆斯表示:“非常感谢女士们,先生们,今晚和我们一起来到这个宏伟的大厅,就像一个神奇的房子。我想告诉你们,我有幸能和你们一起来到这个大厅里,站在也许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管弦乐队——柏林爱乐乐团的前面。对于任何音乐家来说,站在这个管弦乐队的前面,无论多么谦逊或伟大,都能和你在一起度过这几个时刻,这确实是一种巨大的荣誉和特权。我非常感谢柏林爱乐这个邀请以及与你们在一起。” 几十年来,约翰·威廉姆斯塑造了电影音乐的历史和声音,他那些令人难忘的主题配乐和完美的编排为现代一些最好的电影增添了色彩。他广泛的目录还包括其他交响乐和室内乐作品,以及他自己的电影主题的创新改编。他不仅是纯粹的新浪漫主义者,还是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调解人,他善于使用20世纪的技术,打破调性的界限,并以其完整的交响乐声音,为晚期浪漫主义音乐和现代音乐架起了一座桥梁。
26
25
霍尔绍夫斯基《肖邦、莫扎特、巴赫》
霍尔绍夫斯基《肖邦、莫扎特、巴赫》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霍尔绍夫斯基演奏肖邦、莫扎特、巴赫的钢琴独奏作品,录音时他已经年过九十,偶尔有些跑动不很清楚,但这也没什么可说的,年纪摆在那里,让人惊叹不已的是钢琴家演奏中仍旧耸立的东西。包括那明净的触键风格,立体的声部塑造,或许是源于莱谢蒂兹基的歌唱性,以及那个施耐贝尔、费舍尔活跃的年代里,典型的综合智性与灵感的风格框架。聆听他演奏的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在慢乐章中,钢琴家力求将每一指触都立稳,由此呈现他的歌唱思维,又在若隐若现的一些岁月痕迹中,将原作的抒情性表现为强烈的渴望,确实带给人非常特别的聆听体验。 米奇斯瓦夫·霍尔绍夫斯基(Mieczyslaw Horszowski,1892-1993)俄罗斯钢琴家。如果有人可称作天生奇迹,霍尔绍夫斯基当之无愧。他的演奏生涯是表演艺术界最长寿的。1993年5月22日(101岁)去世时,他的老师,著名教师莱谢蒂兹基的最后一个传人走了。莱谢帝兹基是贝多芬的高徒车尔尼的学生,活到八十五岁,在1915年去世。老师死后,学生又活了将近80年。在霍尔绍夫斯基生命的最后十年中,依然活动频繁,对如此高龄的人来说难以想象。他名副其实地一直演奏,教学到死。听众对他的音乐修养和诗情画意敬仰备至,他们多么希望抓住这个小个子,不让他走。永远令人难忘的是他那美丽纯净的歌唱音色,那是莱谢蒂兹基的教学标记。要领略霍尔绍夫斯基的纯净音色,请听他演奏的肖邦《降D大调夜曲》,录于他的晚年,是录成唱片的肖邦夜曲的最佳演奏。或者请听他在赫尔辛基弹的莫扎特奏鸣曲的现场录音,那些奏鸣曲到他手上都变成了小型歌剧。霍尔绍夫斯基是得天独厚的艺术家,几乎从孩提时期起,这个“当代的莫扎特”(人们常这样称他)便一直以其独奏曲目的演绎和室内乐演奏之默契颠倒众生。
80
14
布伦德尔《Vox、Vanguard录音》
布伦德尔《Vox、Vanguard录音》
这套35CD合辑收录了钢琴家布伦德尔1955年-1975年间在Vox、Turnabout和Vanguard唱片公司的全部录音。当布伦德尔在2008年结束了他的公开表演生涯时,Brilliant Classics汇编了这套合辑,以表达对这位当代伟大的钢琴家的敬意。这些录音是在布伦德尔在加盟Philips唱片公司,达到他国际化演奏事业巅峰前录制的。从这些早期的录音中,可以感受到他那热情、生动、引人入胜的演奏风格,作为一个雄心勃勃的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布伦德尔的演奏比后期在Philips公司更流畅、更真实也更灵动。 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Alfred Brendel,1931-)奥地利钢琴家。布伦德尔是二战后老一代与中生代钢琴家之间承上启下的人物,他是战后成名的钢琴家中年龄较长者,至今已在舞台上驰骋了近半个世纪。演奏会上的布伦德尔很有特点,每次出场犹如宗教仪式一般,双眼仿佛瞪着天花板似地走到钢琴前,要等到观众席鸦雀无声时,才慢条斯理地开始演奏。但是,一旦开始演奏,就不再看观众席一眼了。当演奏到优雅微妙的乐段时,布伦德尔就忽而低下头注视键盘,忽而眼睛眺望虚空,嘴里无声地哼唱着流畅的音乐,像是深切地歌颂自然一般,此时的布伦德尔完全陶醉在自我的音乐中。不论有多少听众,他总是把他们与自己的音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演奏时犹如在与听众对话般地亲切而又富于说服力。他确信音乐具有内在的精神力量,惟有音乐的崇高表现才是与听众心灵的交流。他的录音非常多,许多作品都多次录音。特别是一些经典作品,几乎录音技术每有重大突破,他都要重录一次。 布伦德尔的演奏风格是继承德奥系的传统,注重结构、内在张力强。他知识广博、技术辉煌,对音色非常敏感,在处理装饰音和华彩乐段方面具有独到之处。他的演奏清纯隽永,音色变化细微,善于处理装饰音,注重情感、想象力丰富。他是学者型的钢琴家,对演奏的每一部作品都要潜心研究,深入探索,以揭示深刻的内涵。但他的演奏并不刻板,而是非常浪漫抒情。布伦德尔总是把自己的热情及幻想寄托在作品中,以发挥他的艺术精髓。他是一位诚实的钢琴家,可以说是目前钢琴家中精神派的代表人物。早先他在维也纳因弹奏李斯特作品而名盛一时,他的手指灵活、富有弹性,旋律的流动圆滑舒畅。能像布伦德尔那样把李斯特特有的甜美旋律表现得温暖飘香的钢琴家并不多见。
169
407
20世纪伟大指挥家《伊戈尔·马克维奇》
20世纪伟大指挥家《伊戈尔·马克维奇》
这张专辑是乌克兰指挥家伊戈尔·马克维奇的录音精选辑。参与演奏的乐团、合唱团:贝尔格莱德歌剧院合唱团、北德广播合唱团、法国国家广播交响乐团、拉慕鲁管弦乐团、伦敦交响乐团、新爱乐管弦乐团、北德广播交响乐团、西班牙广播电视交响乐团。 伊戈尔·马克维奇(Igor Markevitch,1912-1983)乌克兰指挥家、作曲家。他的音乐作品受斯特拉文斯基和普罗科菲耶夫的影响较大,有丰富的节奏和音色。在指挥方面,他特别擅长诠释斯特拉文斯基和柴科夫斯基、柏辽兹的作品。 这张专辑除了第四交响曲的演绎略有争议外,完全可列居最出色的柴科夫斯基交响曲全集之一,至少能与著名的穆拉文斯基版本相媲美.另一项发现是马凯维奇指挥爱乐管弦乐团的《春之祭》,其粗犷的野性使这一录音成为同一曲目的最优秀版本之一。马凯维奇指挥的柴科夫斯基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他棒下的伦敦交响乐团完全是像一个俄罗斯乐团在演奏。伦敦交响乐团平时那种温和、醇厚的声音在这里不再出现,有的却是弦乐声部锉磨声般的重音和铜管声部几乎达到极限的音响。《曼弗雷德》交响曲的演奏充满了一种使人着魔的张力,即使在慢乐章中也未中断。这一慢乐章的演绎表达得极其强烈、紧凑,没有任何松懈之处;而末乐章更使人体会到一种野性的释放。 第二张CD中所有曲目的演绎都充满了一种狂热的张力,我发现我得不时地休息,听听别的指挥家的演奏来放松一下自己。马尔凯维奇的演绎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他似乎不是将管弦乐队中每件乐器的音色融合在一起,而是使它们对立起来互争高低。如他指挥的《大海》,这是一片永无宁静的狂怒之海,录音时麦克风与乐队很近,故音质有时达到失真的边缘。夏布里埃天真无暇的小曲《西班牙》在马凯维奇的棒下充满火热激情和光辉,虽迷人但有时让人喘不过气来,与西班牙指挥家阿塔乌尔弗·阿根塔微笑般的演绎大相径庭。很难令人相信马凯维奇的《达芙尼与克洛埃》比博尔特从容不迫的版本只短了30秒钟,但速度代表不了什么。在指挥《达芙尼与克洛埃》中的“日出”时,博尔特似乎是在赞叹这一奇观,并在这一美景中迷途不返,而马凯维奇则给人这样的感觉,那就是太阳仿佛是被他一手托起的!这个录音同样既迷人又累人。在这儿,德彪西、拉威尔同斯特拉文斯基的早期风格之相近再明显不过了。
--
15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