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J Harry的爵色空间】当电影遇上爵士 之二

00:00
26:19
主播信息
DJHarry

DJHarry

品味爵士 享受生活
关注
【DJ Harry的爵色空间】
17
欢迎进入DJ Harry的爵色空间。这里有轻抚你心弦的旋律,有沁入你灵魂的磁性嗓音,有放纵洒脱的即兴演奏,有喧嚣尘世中的宁静脱俗…… 百年爵士,一个世纪的历练与沉淀。 品味爵士,享受生活。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奥伊斯特拉赫《巴赫双小提琴协奏曲》
奥伊斯特拉赫《巴赫双小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大卫·奥伊斯特拉赫与儿子伊戈尔·奥伊斯特拉赫合作,演奏巴赫《小提琴、双小提琴协奏曲》,由鲁道夫·巴塞尔指挥莫斯科室内乐团担任协奏。 奥伊斯特拉赫父子的演奏,对作品吃的很透,演奏极为“捻熟”。独奏与合奏更默契,声音分布很均衡,推进如行云流水,从头至尾毫无粘滞之处,你感觉不到在很多版本里都有的、第二小提琴明显弱的地方,除了两把琴音色不同与位置感外,演奏则是相互推动与相互“叫劲”,呈显出一股特别的优雅、方正与灵巧。 巴赫现存的三部小提琴协奏曲(BWV1041-1043)的创作年代定位于科藤时期的1720年前后,但根据20世纪末以来的最新音乐学研究,学者们开始怀疑这些作品应该属于后来的莱比锡时期(1723-1750),或者折衷的情况是这些作品最初创作于科藤,在莱比锡期间巴赫又对它们进行了重新修订。对此,直接的证据在于这些作品最原始的乐谱只能回溯到1730年左右,而巴赫在1729年3月恰好接管了莱比锡的大学音乐社(collegium musicum),又增加了给大学社每周的例行音乐会安排乐曲的任务,为此他修订和新创作了大量作品并专门为演出准备了分谱,其中包括这三首小提琴协奏曲。另一方面,从创作风格上来看,在这几部作品中所体现出的崇高深刻的艺术取向以及炉火纯青的复调技巧显然有别于科藤时期所惯常的那种热热闹闹无伤大雅的宫廷社交氛围(如《勃兰登堡协奏曲》等),这尤其体现在《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BWV1041)和《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BWV1043)中。
38
9
斯美塔纳《我的祖国(钢琴四手联弹)》
斯美塔纳《我的祖国(钢琴四手联弹)》
这张专辑是吉里可夫斯基、魏斯两位钢琴家用四手联弹的方式,演奏斯美塔纳改编的交响诗《我的祖国》,实在是罕见而珍贵。这两位钢琴家的演奏非常甜美、自然,充满着诗情画意。专辑的录音通透圆润,琴声甜美泛音上飘、低音键音自然延伸,琴音颗粒饱满有力、触键木质、带弹性的质感表露无遗。《唱片圣经》、《刘仁阳谈唱片》一致推荐。 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是斯美塔纳的代表作,创作于1874-1879年间,在音乐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历来被认为是捷克民族交响音乐的起点。作品中充满了爱国的热情,乐曲结构宏伟绚丽,音乐形象富有诗意。斯美塔纳是在丧失了听力后用心灵谱写这组作品的,并在每个乐章都加上了内容的说明。 六首交响诗都以捷克的山川、河流、城堡和历史人物命名。第一首《维舍拉德》,它是捷克首都布拉格的一座古城堡。第二首就是着名的《伏尔塔瓦河》(也叫摩尔道河),它细致而优美地描绘了源目波希米亚森林的一股清凉一股温暖的两股泉流,波动起伏着,潺潺而来,在晨光下汇合成宽阔的伏尔塔瓦河,时而汹涌,时而蜿蜒地继续流向下游,流经一处处山谷、村庄、牧场……乐曲中那个6/8节奏的极富涌动感的“伏尔塔瓦旋律”,欢爽而又安详,如今已是捷克曲调的象征了。套曲的第三首是《莎尔卡》,这是一位捷克传说中的女英雄的名字。第四首《波希米亚的平原与森林》,流行程度仅次于《伏尔塔瓦河》,也常被单独演奏。第五首《塔博尔》,也是用了地名,是捷克历史上着名的胡斯战争的一处古战场。最后的第六首《布兰尼克》,描述的也是与胡斯战争有关的一座山脉。
95
6
意大利四重奏《舒伯特·晚期弦乐四重奏》
意大利四重奏《舒伯特·晚期弦乐四重奏》
这张专辑收录了意大利四重奏团演奏的舒伯特《晚期四首弦乐四重奏》。意大利四重奏团在技巧上、音色上都第一流的表现,把名噪一时的阿玛迪斯弦乐四重奏团的录音打得溃不成军。《企鹅唱片指南》评价三星带花,特别指出意大利四重奏团演奏的慢板简直太棒了。 《c小调第十二弦乐四重奏》D703,作于1820年,其实仅一个乐章,所以称作《四重奏片断》。这一个乐章为很快的快板,C小调,奏鸣曲式。以决定全曲性格震音的第一主题导入开始,第二主题为降A大调,下移大三度,与第一主题形成对照。第二主题移到降D大调,经高八度等反复4次,形成长大的发展性小结尾。发展部以降A大调开始,发展方法承续了呈示部小结尾的形态。再现部以复归于降B大调的第二主题始,再一次强调呈示部小结尾的发展,以第一主题形成尾声。 《a小调第十三弦乐四重奏》D804,标志着舒伯特进入了晚期四重奏创作阶段。这首作品在第二乐章引用了舒伯特的戏剧配乐《罗莎蒙德公主》的旋律,因此也称为《罗莎蒙德四重奏》。这部作品曲风典雅,情感细腻,在深邃而恬静的旋律中隐伏着忧郁和激动的情绪。那种稍纵即逝的美感令人着迷,成为舒伯特后期创作的杰作之一。 《d小调第十四弦乐四重奏》D810,创作于1824年,是舒伯特晚期弦乐四重奏中的杰作。由于其第二乐章采用了舒伯特创作于1817年的歌曲《死神与少女》的旋律,故这首四重奏也称为《死神与少女》。这首四重奏在内容上虽然与同名歌曲无对应联系,但其描绘的痛苦、恐惧、激情和抗争等音乐形象多少也反映了标题所表明的含义。作品以戏剧化的旋律和完美的创作技巧成为弦乐四重奏体裁中的名篇,并多次被电影和电视等其它艺术形式所引用。 《G大调第十五弦乐四重奏》D887,作于1826年。
29
13
波加尼《肖邦·夜曲全集》
波加尼《肖邦·夜曲全集》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波加尼演奏肖邦的21首夜曲。波加尼纯熟的技巧,无懈可击的演绎,配合灵巧精密的录音技巧,最崭新的科技器材,将这部钢琴音乐经典以完美无暇的音效全面显现。 天才横溢的年轻钢琴演奏家盖勒盖依·波加尼(Gergely Boganyi)出生于匈牙利华锡治市的音乐世家,曾就读于布达佩斯的李斯特音乐学院、赫斯辛基的西贝柳斯音乐学院、印第安纳大学音乐系及柏林祈恩斯蒂音乐学院,师承多位著名音乐名师,特别是安妮·费舍尔(Annie Fischer)对他的悉心教导影响至深。波加尼曾多次获国际音乐奖项,包括1993年度布达佩斯莫扎特及肖邦钢琴比赛第一奖及1996年度布达佩斯李斯特钢琴比赛大奖。 虽然肖邦的夜曲已经是许多著名钢琴家都挑战过的曲目,但是波加尼的演出带着一种轻松、自在的流动感受,无论是晶莹剔透的高音键、沉稳的低音键、和谐的泛音、完整的结构等等,都让聆听者有耳目一新的新鲜感。加上老虎鱼采用Fazioli F308平台钢琴,由麦克风混音后,立体声两轨讯号直接转为DSD,直接转为SACD的玻璃母盘。这种“直刻SACD”以最短的讯号路径、最简单的制程,让原始的讯号能够完整的重现,成功的收录了这个伟大的钢琴演奏。 肖邦一生所创作的21首钢琴《夜曲》是其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反映了他不同时期的创作特点,其浪漫的旋律和独特的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钢琴之王李斯特曾评价:肖邦在所有《夜曲》所赋予的出类拔萃的灵感与形式,是我们永远无法超越或与之并驾齐驱的。
46
21
霍洛维兹《李斯特》
霍洛维兹《李斯特》
这张专辑收录了霍洛维兹在1950年至1981年间演奏的李斯特作品录音,时间横跨他中年到晚年。许多乐迷都认为当代钢琴家中,霍洛维兹的演奏风格是与李斯特最接近的,而他年轻时期演奏的李斯特作品录音也是最完美的。 霍洛维兹曾说:李斯特是钢琴史上无比重要的一个人物,一个超凡的人,真正了解钢琴的性能。李斯特是个令人敬畏的音乐家,什么都知道,什么都能演奏,不用看谱,完全像个神。李斯特作品简直是太适合霍洛维兹了,这些作品大多炫技,可是要论炫技,霍洛维兹是完全不含糊的。在这张专辑中收录的《B小调钢琴奏鸣曲》,是霍洛维兹在中年,技术颠峰时期的演奏,非常完美,他仍然创造了一种不曾有人,也不会再也有人能够表现出的宏大的、壮丽的、瞬息万变的景象。他的力度不是砸,是一种“内力”,让他的演奏,可以快,可以狠,但是精致程度毫无含糊,从来也没见谁说霍洛维兹是粗糙的暴力钢琴家。霍洛维兹从这首曲子中挖掘出了凡人无法洞察的深度和丰富的内涵,因而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仅仅是首30分钟的奏鸣曲,而是整个一个从天堂到地狱的宇宙般的广阔景象……专辑里唯一的单声道录音是《葬礼》,这里霍洛维茨显然带上了不可想象的暴力色彩,左手的八度简直可以砸碎一座高山。
19
5
菲舍尔-迪斯考《舒伯特艺术歌曲集》
菲舍尔-迪斯考《舒伯特艺术歌曲集》
这套合辑是男中音歌唱家菲舍尔-迪斯考与钢琴家杰拉德·摩尔合作,演唱舒伯特的艺术歌曲,1951-1958年的录音。菲舍尔-迪斯考一生共五次录制舒伯特的《天鹅之歌》,这版录音是最早完成的一份,也最特别,因为这是唯一的一版单声道录音,也是他第一次和钢琴家杰拉德·摩尔的合作。同时,这版录音是从他1951到1958年,七年间多次进录音室灌录的作品中集结起来,而不是一次录成的。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情形出现,是因为1950年代多半学者不认为《天鹅之歌》是一阙联篇歌曲集,所以并没有歌唱家进行全册的演唱和录音。而以杰拉德·摩尔当时二十六岁之龄,演唱这套歌集叙述年轻男子失恋心情的写照,他在热情中透露出一种对他演唱技艺的尊重与圆熟掌握,让整版演唱录音越发值得珍藏。 菲舍尔-迪斯考最璀璨的成就——艺术歌曲,尤其是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是每一个爱乐者历历可数的珍藏。菲舍尔-迪斯考的钢琴伴奏者换过几任,比如杰拉德·摩尔(Gerald Moore)、约尔克·德穆斯(Jorg Demus)等等,演唱的高水准却始终如一,更可贵的是,不同版本的舒伯特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时而高贵典雅、时而质朴流畅;有些刻意唱得纯熟圆滑,另外一些则显得宽广沉厚。这一切来源于他对自己的高要求。即便已经那么熟悉的同一首歌曲,他还是说:“在舒伯特的每一首曲子中我都能学到新的东西,所以,我从来不会以一模一样的方式唱第二遍。”菲舍尔-迪斯考所演唱的《美丽的磨坊女》与他录了十多次的《冬之旅》成为他招牌性的曲目,其甘醇柔美的嗓音、不着痕迹的技法运用、对乐句的严谨控制、对吐字发音的悉心打磨,以及所倾注的充沛感情成为了舒伯特作品演绎中的一代经典。有趣的是,他有一次向记者承认自己是一个“在骨子里很害羞的人”,并不合群,但一到舞台上就会拥有别样的自信。
14
461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