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艺苗:读懂名曲密码
221

田艺苗:读懂名曲密码

主播:田艺苗
在西方,古典音乐积累了三、四百年之后,流传下来不少名曲。所谓名曲,是指有一定知名度的、流传较广的音乐作品,如今称得上名曲的、常常被演奏的古典音乐作品,大约有1000余首。我从中精挑细选了150首,做成一档《名曲密码》的节目,奉献给大家!!

♪ 语言的尽头,才是音乐的开始。

音乐让我们在逆境中坚韧,可以让人发泄所有的情感,也可以让人勇往直前。

在很多人印象里,古典乐可能是最难接触的。就像《欢乐颂》里的曲筱绡一样,谈起古典乐来满脸问号,听场音乐会更是能直接睡过去。直到遇到田艺苗老师的讲解,我才开始知道,原来古典音乐可以有趣而且浅显易懂!


♪ 欣赏古典音乐,没那么难

对于古典乐,很多人不是不想听,而是苦于听不懂,就像看抽象画,欣赏不来不如不看。

而在《十分钟读懂名曲密码》的课程中,田艺苗会精选一些接地气又不失格调的古典音乐作为案例,跟大家讲解何为古典音乐,以及如何鉴赏。

因此,在“挑歌”这门学问上,田老师下了大量功夫:要经典、要好听、要有里程碑意义,还要循序渐进,照顾听众的品味。最后选出这150首精华,一点一点品给你听。

在“讲解”方面,田老师也试图将知识性、趣味性和抒情性融合在一起。

比如《卡农》,它为什么好听?

如果你在网上搜索答案,你只会了解到掺杂一两个鸡汤的假故事。而田老师的《十分钟读懂名曲密码》,则做了大量的信息把关、化繁为简的工作,为你还原最真实的故事和最贴切的解读。

在田老师的描述里,你甚至能听到“音乐大师”的心跳。

她讲的肖邦,不是180年前巴黎那位才子,而是一个瘦弱单薄、体质敏感、有轻度妄想症的脆弱的孤独的男孩;

当她讲到贝多芬,也不再是1804年那位扼住命运咽喉的“英雄”,而是一位脾气暴躁、生性多疑、还会耍点小聪明,搬了25趟家的搬家癖患者。

在田老师口中,他们不是一个个黑白相框,反而像你的左邻右里,他们的声音、脾气,能透过门缝,呈现在你眼前,而这就是她独特的教学方法。

♪ 她是圈内最专业的古典乐教授

也许你对田艺苗这个名字还不是特别熟悉,但在国内音乐圈,特别是古典音乐圈里,几乎没有人不认识她的。


▲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 副教授

作曲技术理论硕士和高级复调博士学位,现任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


▲音乐作家

曾获“人音社杯”高校音乐书评最高奖;曾获文化部“文化奖”优秀音乐作品;《上海壹周》、《21世纪经济报道》、《北京青年周刊》等专栏音乐作家; 2015年出版首张个人音乐专辑《旅人》,提出“自然简约主义”风格;受邀成为《我是歌手》等音乐节目特邀评委


▲作曲家

曾出版《时间与静默的歌:20世纪西方作曲家的孤独吟唱》《温柔的战曲》《靠谱》《古典音乐的巨匠时代》等音乐笔记


▲穿T恤听古典音乐倡导者

2010年开始在国内推广“穿T恤听古典音乐”讲座,在文艺青年中具有广泛影响,沙龙式古典音乐讲座一票难求。但一开始,听众的反应其实并不热烈,这让她一度怀疑自己,但偶然的一件小事,让她想通了,“无论婴儿老人,无论饮食男女,我们每一个人都曾被音乐感动过。但我们学院派音乐家听得太理性,分析得太机械,有时候忘记了听音乐的初衷”。这之后,田老师便换了一个教学频道:试着站在听众的视角里去思考“讲什么”、“怎么讲”

♪ 韩红、李健、汪涵、吴晓波都推荐的古典乐启蒙老师

♪ 每天仅需10分钟即可高效入门

这套课程采用线上音频授课形式,每节课约10分钟,共150节课(每节课只要0.44元),可以反复收听、欣赏150首世界名曲解析。

这样就可以不只是到音乐厅才能听到古典乐;也有最专业的人带你一起品鉴,真正做到“听得懂”。


♪ 用碎片化的时间里,深入品鉴经典名曲

经典的古典音乐,就像陪伴你成长的大山大海,振奋人心的力量和静默绵长的抚慰将会流进你的灵魂深处,陪伴你一生。


♪ 带你领略名曲经久不衰背后的秘密

这些名曲为何能够长久流传呢?这是田艺苗老师多年学习音乐的终极疑问,她一直在聆听寻找背后的秘密。她会和你一起听这首名曲最经典最出色的段落,也指给你看,那些成就经典的密码。


♪透过“古典音乐”了解一个时代

从欧洲历史,讲到作曲家的小故事,穿插电影与个人感悟,娓娓道来。古典音乐不再是高高在上标榜身份的奢侈品,真正融入到每一个人的生活中。


♪ 音乐始终给你生活的勇气

不同时代,人们的困惑和忧愁是相同的。这些音乐曾经表达了他们的哀伤与欢乐,也曾打动他们,如今继续给予我们灵感,给予我们生活的勇气。《名曲密码》,让我们在这趟古典音乐之旅中,继续寻找心灵深处的意义。

谁需要听《名曲密码》?


1、希望接触古典音乐的小白

想接触古典乐,但又觉得这是门高高在上的艺术?No~抛开你的偏见!也许你对古典音乐并无认识,对音乐创作和作曲家一无所知,但只要找到途径,就会被古典音乐吸引,因为那里有“某种牵引人心的东西”。


2、希望用音乐开发宝宝智力的爸爸妈妈

科学家经过多年测试发现,在婴幼儿时期经常听古典音乐的孩子,在智力反应速度方面和与人的交往方面,都明显优于不常听的,和孩子一起聆听古典音乐吧。


3、希望提升音乐素养的圈内小伙伴

精选150首乐曲,每期进行解说和全曲推送,对音乐学习者和古典音乐发烧友来说,可对古典音乐有更深入的了解。


4、希望拓展涉猎范围的音乐爱好者

你爱好摇滚、民谣、流行音乐或爵士乐,但此前从没想过,原来古典音乐也会如此迷人。


5、希望通过音乐治愈失眠的晚睡患者

既然每天晚上都睡不着,索性花10分钟听田艺苗老师讲古典音乐吧,一年后,就可以对古典音乐有一个全面而相对深入的了解。


6、希望获得精神满足的耳机人群

这个世界太吵了,或许你可以在这节目里找到宁静和理性。

节目(150)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田艺苗

田艺苗

音乐作家,作曲博士
关注
田艺苗:读懂名曲密码
221
在西方,古典音乐积累了三、四百年之后,流传下来不少名曲。所谓名曲,是指有一定知名度的、流传较广的音乐作品,如今称得上名曲的、常常被演奏的古典音乐作品,大约有1000余首。我从中精挑细选了150首,做成一档《名曲密码》的节目,奉献给大家!!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奥黛丽·维古鲁《巴赫、贝多芬·如同幻想曲
奥黛丽·维古鲁《巴赫、贝多芬·如同幻想曲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奥黛丽·维古鲁演奏贝多芬《第13、31钢琴奏鸣曲》、巴赫《幻想曲与赋格》。 贝多芬《降E大调第十三钢琴奏鸣曲》作品27-1,作于1800―1801年。此曲是欧洲音乐中期时代的重要作品之一。贝多芬亲自命名为“幻想曲”,并指出他如此命名是为了使奏鸣曲能在传统曲式中获得自由。这首奏鸣曲样式在当时极为新颖,第一乐章就打破了常规的奏鸣曲写作模式,采用了极富个性的自由形式;第二乐章无处不显示出舒伯特即兴曲的风格韵律,可见贝多芬多么想突破传统模式,作品中突出的对照性背后都能找到潜藏的诸多联系。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不按传统形式来创作第一乐章的,并非只有这一部作品。此曲写作于贝多芬为耳疾最感烦恼与痛苦的时期,所以作品风格并非如标题“如同幻想曲”那样浪漫,曲中多出地方隐含的是克服逆境时的坚强意志,这一点从曲中向终曲跃进的气势就可以表明。这也一定程度的说明,此时的贝多芬在创作上更多的是由内在扩充来支配作品走向。 《降A大调第三十一钢琴奏鸣曲》作品110,创作于1821年。此时,贝多芬已经完全失聪。该曲风格深沉,情感深厚、凝重,同时又充满矛盾的对立:痛苦与希望、明朗与阴霾、动摇与坚定。包含了贝多芬暮年所经历的烦恼、痛苦、忧虑和绝望,以及他为克服这一切苦难所做的艰难挣扎。钢琴演奏家肯普夫认为,这是贝多芬的自白曲。 乐曲以优美雅致的旋律奏响第一乐章,琶音如同梦幻; 接下来仅有两分钟时长的第二乐章,展现了贝多芬不屈的斗士形象; 在第三乐章中,贝多芬以赋格和柔版展现了作曲家古典与浪漫两种创作风格的结合。 巴赫为古钢琴所作的《a小调幻想曲与赋格》BWV 904 ,约于1725年出版。a小调,2/2拍,赋格为四声部。 《c小凋幻想曲与赋格》BWV 906,作于1738年。
130
11
库贝利克《斯美塔纳·我的祖国》
库贝利克《斯美塔纳·我的祖国》
这张专辑是库贝利克指挥捷克爱乐乐团,1990年5月12日在“布拉格之春”开幕音乐会的现场录音。这个录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每年的“布拉格之春”音乐节,是世界上重要的音乐盛会,它始于1946年。1990年“布拉格之春”音乐节注定要不同凡响地载入史册,它是捷克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重获新生后第一次举办的音乐节。就个人而言,则是库贝利克最后一次指挥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 早在1936年,年仅24岁的库贝利克就已是捷克爱乐乐团的指挥了,但后因拒绝与纳粹德国合作而倍受刁难。在1948年又被迫离开祖国,客迹欧美。经过四十二年的漂泊,流浪的游子重新踏上久别而魂牵梦萦的故土,回到饱经沧桑、久历内忧外患之后的祖国。 1990年5月这场音乐会,库贝利克与捷克爱乐乐团的合作,演奏作为“捷克音乐之父”斯美塔纳的《我的祖国》,对他来说是意味深长的。捷克爱乐乐团与库贝利克这位本民族著名指挥家可谓心有灵犀,因而整场音乐的演奏达到水乳交融的境地——通过朴素真挚的音乐刻划传递出他们共同的心声:对于伟大祖国的自豪之情以及祝福之愿。 尽管与以往的录音相比,尤其是与波士顿交响乐团那个著名的录音相比,这次录音的音效不能算是很好。但是这一次录音的意义,却不能用音响效果的标准来衡量。聆听这场现场实况的录音,从头至尾渐入佳境。乐队到后来是越来越昂扬而充满自信,喷射出瑰丽光芒,映照得前几个乐章仿佛彩霞一般灿烂夺目。这就不仅仅是在诠释斯美塔那的音乐,而是借《我的祖国》来表达捷克民族对于未来的信念了。 《我的祖国》是斯美塔纳讴歌祖国、讴歌民族解放、讴歌自由的交响诗篇,它由六首交响诗组成:第一曲“威塞拉德城堡”,威塞拉德是布拉格市著名皇家城堡,乐曲表现游吟诗人的歌曲所激起的对历史的记忆。第二曲“沃尔塔瓦河”,沃尔塔瓦河是捷克的“母亲河”,乐曲描绘了沃尔塔瓦河的诞生和沿岸的风光与古迹。第三曲“莎尔卡”,以古老的传说为主题,描写少女莎尔卡由于情人的不忠而向所有的男人复仇。第四曲“波希米亚的原野和森林”,一支田园风格的乐曲,表现了波希米亚故土所带来的思绪和感受。第五曲“塔波尔”,塔波尔是坐落在布拉格以南约100公里的城镇,胡斯教徒战争期间是捷克争取民族自由和反抗异族压迫的坚强堡垒,乐曲表现了胡斯教派誓死不变的信仰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第六曲“布拉尼克”,布兰尼克是布拉格附近一座山脉,传说胡斯教派的勇士们战斗并牺牲于此。
29
6
阿卡多《帕格尼尼的小提琴》
阿卡多《帕格尼尼的小提琴》
这张专辑是著名小提琴家阿卡多与钢琴家曼兹尼合作,用帕格尼尼的瓜奈里1742年所制名琴“加农炮”演奏帕格尼尼18首传世之作,名曲、名琴等共冶一炉,值得聆听欣赏。这把瓜奈里名琴本身的音色变化十分丰富,只要运弓的力道有一些极细微的变化,它便可生出各种不同的表情,就录音而言,为了配合“加农炮”的神力,当然在录音上是连一个最细小的呼吸都不放过。专辑被台湾的《音响唱片试听指南》评为”可以珍藏一世”的演录俱佳唱片。 十八世纪,在意大利有几位制作提琴的大师,如斯特拉底瓦里、瓜奈里、阿玛蒂等,他们掌握了这一乐器的神秘制作技术,使得他们制作的乐器无论在音色或音量上都达到了空前绝伦的水平,他们为数不多的作品流传至今,大多成为博物馆中价值连城的镇馆之宝。帕格尼尼是意大利人,自然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好条件,他有不少提琴制作大师的作品,其中,有一把外号叫“加农炮”的小提琴,那就是瓜奈里在1742年所制,你在这张唱片封套上见到的就是这把名为“加农炮”的小提琴,这件神奇的乐器之所以被称为“加农炮”, 是因为它具有其他小提琴所无法与之相比的宏大的音量和极其优美的音色,不仅如此,这把提琴还能承受帕格尼尼那异乎寻常演奏方式,如果说“帕格尼尼演奏小提琴时简直就是对小提琴的摧残”这话有点过分的话,那至少应当相信,在演奏帕格尼尼的某些乐曲时,许多演奏家不得不在演奏完甚至在演奏的中途对提琴进行调弦。
102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