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r Own Heaven 专属天堂

00:00
03:55
主播信息
我是晓青

我是晓青

大家好,我是晓青 新浪微博:晓谢清发
关注
一样的音乐,不一样的故事
12
新浪:晓谢清发 订阅号:晓青正能量 一样的音乐,不一样的故事
晓青的遇见
--
新浪:晓谢清发 订阅号:晓青正能量 遇见不一样的自己,遇见不一样的你。
晓青给你正能量
--
新浪微博:晓谢清发 微信:我是晓青 相信我,给你正能量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瓦尔哈《巴赫管风琴作品全集》
瓦尔哈《巴赫管风琴作品全集》
这套10CD合辑是德国管风琴家赫尔姆特·瓦尔哈为了纪念巴赫离世200周年而录制的。在那个年代,要完成这样一个令人惊讶、雄心勃勃的计划需要很大的魄力。这一计划由于日新月异的录音技术发展而多次中断和延期(从早期的胶盘到寿命更长的单声道录音,以及立体声录音)。瓦尔哈对于传统乐器演奏方面具有很强的实力,完全胜任这个录音计划。 其实,第一批录音早在1947年8月份就已完成。那是在刚刚结束的世界大战之后以及货币政策改革之前那段非常艰难的时期进行的,所用的乐器是吕贝克城一架小小的圣-雅克比教堂的管风琴。别看雅克比那里的管风琴教堂建筑虽小,但却是早期德国最为著名的场所之一。这一批录音的成功使大家产生了录制巴赫管风琴作品全集的决定。当然,这并不是试图在吕贝克完成全部的录音,虽然吕贝克管风琴的原始音色非常优美,但年久月深的管风琴踏板会产生很不合谐的声音、短八度音节的表现大打折扣,况且越来越嘈杂的交通噪音干扰使在那里的录音变得更加困难。 后来,在德国北部寻找另外的早期乐器,期间瓦尔哈发现要演奏巴赫键盘练习曲第三部分“较小”的圣咏前奏曲,需要借助跨八度音阶与升C大调所有的半音,而这个任务似乎只有不来梅附近,卡佩尔市的Arp Schnitger管风琴可以胜任。这架管风琴本来是为汉堡的圣-约翰尼斯教堂所造,拿破仑时代(大约1816年)从汉堡调配到这里。经过保罗歌剧院的戈廷根工匠修复,管风琴终于调配到可以演奏的状态。后来,瓦尔哈的录音面世后,这架饱经风霜的管风琴又成为世界闻名的乐器,因此,在1950年6月和1952年9月陆续用卡佩尔的这架管风琴录制和完成了一系列巴赫管风琴作品,而且,原先用鲁贝克管风琴所录制的作品又重新在此录制。 瓦尔哈对巴赫作品的诠释始终如一。无容置疑,瓦尔哈拥有着非常人所能把握的超常音乐感知力,在炫技乐章,年轻的瓦尔哈时而演绎得无拘无束,时而又突出器乐过渡间的人声演绎。这些录音融合了巴赫作品所终生贯穿的艺术与精神精华。与此同时,它们也翻开了录音历史上新的一页,这些始终会与瓦尔哈的名字相连,即使是模拟录音,也无法掩盖瓦尔哈对巴赫的完美演绎。
--
140
Heaven Vol. 1
Heaven Vol. 1
长期以来MONO从生活的光明和黑暗中汲取同样的音乐灵感。诞生出来20多年的音乐动荡和旋律上的超越。Heaven Vol. 1 LP 标志着乐队的新年传统:每年圣诞节发布一张新EP。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被爱的人包围,日历的轮转时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希望。 Heaven Vol. 1由Takaakira ‘Taka’ Goto 在他位于日本的家庭工作室录制(鼓由 Amak Golden 在布拉格的 Golden Hive Studio 录制)——由 Rafael Anton Irisarri 和 Jeremy deVine 在纽约的 Black Knoll Studio 混音——Heaven Vol. 1 三首歌充满了希望非常具有电影感。对于 Heaven Vol. 1这三首歌,MONO 乐队的想说: 《Lucia》 “这首歌是在我们挚爱的长期合作伙伴 Jeremy(我们美国厂牌 Temporary Residence Ltd. 的所有者)迎接他的第二个孩子时创作的。这首歌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庆祝新生命的诞生,第二部分走向梦想和希望。我们写这首歌的感觉,就是圣诞老人驾着雪橇穿越暴风雪,面带微笑,跳进纯白光的漩涡,承载着许多梦想。” 《Smile》 “我们借鉴了小时候经历过的圣诞节的雪景。你呼出的气是白色的。你的心在一望无际的银白世界里翩翩起舞,当你手抓雪准备转身时,父母笑眯眯地回头看着你。我们在回忆这样的时刻的同时写下了这首歌。” 《Silent Embrace》 “时间过去了,我们都长大成人了。人生就像翻山越岭,但我们还能继续走下去,是因为我们所爱的人、同事、朋友和家人默默地站在我们身边,给我们勇气和力量。我们想用这首歌来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
15
3
20世纪伟大钢琴家《约翰·奥格东(1)》
20世纪伟大钢琴家《约翰·奥格东(1)》
这张专辑收录了约翰·奥格东的演奏录音,包括拉赫玛尼诺夫、斯克里亚宾、阿尔康、布索尼的钢琴作品。 这套专辑收录的是奥格东精神病发前的早期录音,包括柴科夫斯基大赛前录制的布索尼《肖邦前奏曲九段主题与变奏》。奥格东弹奏的布索尼钢琴协奏曲满溢着炽热的火花与强烈的动态对比、音响深度,展现出奥格东音乐生涯中最光辉璀璨的一面,而这部协奏曲也成为奥格东的基本曲目之一。奥格东是从史蒂文森(早年英国演奏布索尼作品的权威钢琴家之一,曾录下布索尼《帕沙加利亚舞曲》)那儿听到布索尼这部钢琴协奏曲,当时他才九岁,对这部作品的印象是“所有钢琴协奏曲中最长,而且最杰出的一首”。 佩特里燃起奥格东对法国钢琴家、作曲家阿尔康的兴趣。《为钢琴独奏而写的协奏曲》在1973年春天出版时(1969年录音),封面设计是以迷幻为基调(年老的阿尔康侧面画像,头上有许多火焰与琴键)。这首作品不像美国钢琴家勒温塔尔(Raymond Lewenthal)所编辑的版本般顽强难驯。我在1973年4月号《唱片与录音》(Records Recording)杂志上发表评论时提到,这是一首带有史密斯式“诗意美感”(译注:RoLnald Smith,英国钢琴家与作曲家,擅长演奏阿尔康的作品并为其作品著书数册)的作品,而我对奥格东在慢板第五与六小节处,几乎以断奏取代原来断奏与圆滑对比演奏方式所持的保留态度至今仍然没有改变。琼·奇塞尔(Joan Chissell)在1973年4月号的《留声机》杂志中曾经提到,她十分欣赏奥格东在第一乐章大胆而且顽强的诠释,她觉得史密斯的演奏带有“坚实的节奏,能够完全掌控乐曲的细节与架构”,使音乐听来较“高贵”。奥格东以一般型态弹出开始主题的做法相当明智,他偏爱缩短第三拍(一开始的八分休止符或随后的四分音符也是),或是变更分句,并且强调一、三、五小节的前两拍(阿尔康在谱上标明的是相同的断奏)。奥格东的作法为阿尔康的作品找到更宽广的内涵。这张唱片在1970年代发行两年后即告绝版。
--
14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