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ne-Sophie Mutter - Antonio Vivaldi: The Four Seasons, Concerto No. 2 in G minor ("Summer") RV 315 (Op. 8 No. 2): 3. Presto. Tempo impetuoso d'Estate

00:00
02:49
大家都在听
霍洛维兹《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
霍洛维兹《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霍洛维兹与指挥大师奥曼迪率领的纽约爱乐乐团合作,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的现场录音。这是一个传奇性的录音版本。 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钢琴作品之一。在霍洛维兹指下的《第三钢琴协奏曲》,流淌出的既有千里冰川,漫漫林莽的壮丽;又有溪流蜿蜒,百花初绽的秀美。琴声中饱含着他对故乡的挚爱,也弥漫着去国难返的悲伤。第一乐章开始不久,钢琴沉稳引入的那几个小节,分明是大师低低的呢喃:“啊,这是我的祖国。” 与作曲家相同的文化背景和流亡经历,使得霍洛维兹对这部作品有着旁人难以企及的领悟;他凭借高超的演奏能力,游刃有余地演奏这部令多数演奏者望而却步的作品,特别是大师对节奏的把握,让整部作品从容展开,分外动人。同样身为伟大钢琴演奏家的作者拉赫玛尼诺夫,在听过他的演奏后,也由衷地称赞霍洛维兹演奏的《第三钢琴协奏曲》是最完美的。 每次聆听霍洛维兹演奏的这部作品,都会不由得感叹:只有在这样一个幅员广阔、风光多姿的国度,才有可能诞生这种时而厚重、时而轻灵;时而雄壮、时而隽永;时而激越、时而舒缓的动人乐章来。尤其是乐曲中波澜壮阔的宏伟气魄,是其他出生于欧洲的音乐家无法具备的。即便是最具力量的贝多芬,他的气势也只是个人同命运的抗争。霍洛维兹演奏《第三钢琴协奏曲》时所展现出来雄浑的气魄,正是俄国这样一个庞大国家底蕴的真实体现。
69
3
茱莉亚·菲雪儿《俄罗斯小提琴协奏曲》
茱莉亚·菲雪儿《俄罗斯小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菲雪儿与克雷兹伯格指挥的俄罗斯国家管弦乐团合作,演奏三部俄罗斯作曲家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包括哈恰图良、普罗科菲耶夫、格拉祖诺夫的作品。 哈恰图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完成于1940年夏季,由传统的快-慢-快三个乐章构成,首尾两个乐章的基调是朝气蓬勃、快乐欢腾的,并贯穿着舞曲节奏。中间的慢板乐章抒情、沉思的、富有诗意,辉煌的提琴技巧与作品内容完全融合在一起,生机勃勃,十分感人。 普罗科菲耶夫《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19,构思始于1915年初,此曲可以归入青年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成就之列。作为一个革新者,他在这首作品中进行着很多大胆的尝试,首先,这里的乐章排列就很不一般:它不是通常的快—慢—快结构,其中的第一和第三乐章以温柔如歌的主题占优势,而当中的第二乐章不用传统的慢板,反而是快速度的逗弄和怪涎式的诙谐曲。还有,为了体现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对比的事物,例如,青年人的美丽幻想和对大自然的崇高、静观以同尖锐的怪诞形象相对置,作者悉心研究小提琴演奏的各种可能性,采用了一系列富有独创性和异乎寻常的技巧性效果,从抒情宽广的咏唱到令人头晕目眩的快速乐句和拨奏与用弓拉奏的复杂变换,从滑音到极度清晰(Marcato),从靠近琴马的特殊奏法(Ponticello)到清澈的泛音,所有这些引人入胜和富有诗意的技巧同清新的色彩效果的结合,使整个作品增添了不少魅力。 格拉祖诺夫《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82,作于1904年。此曲明显体现出作者后期创作的一些特征,它力求加深抒情的表达,开拓情绪饱满的旋律,同时也要求具备古典式的明晰风格。作者以高超的专业作曲手法加以处理,全曲结构严谨、形式洗练,旋律音调接近俄罗斯民歌。
36
9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