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差点儿FM
「差点儿FM」是一档为热爱生活的人分享哈哈哈的播客,我们认为不完美才是人生的常态,可能只是差了一点儿,但这恰是生活精彩所在!❤️
更新:每周三00:00
群群:chadianerfm
公号:差点儿FM
微博:@差点儿_FM
推特:@chadianerfm
193

童年奖励制度与学校惩罚方式
播客围绕成长过程中的奖励与惩罚展开讨论,提及小学阶段特有的激励形式,如教师手工印章、小学五角星奖励和进步表扬。嘉宾回忆因攒五角星兑换牙膏的经历,揭示奖励规则的不确定性。三年级钢笔过渡被视为重要成长标志,派克钢笔的吸引力体现物质奖励对孩子的影响。
物质奖励与家庭互动
家庭奖励包括雷宿灯遥控车等玩具,以及姥姥自制肉饼等情感联结的实物奖励。麦当劳作为特殊场景的童年麦当劳诱惑,常被赋予仪式感。惩罚方面,作业本撕毁事件和办公室楼道罚站成为典型,反映家长与教师对行为规范的控制手段。
不同阶段的惩罚体验
从幼儿园被要求静躺,到小学因听写错误被办公室楼道罚站,惩罚形式随年龄变化。初中阶段对扣分制度的敏感,高中阶段对惩罚的漠然态度,体现青少年心理变化。成年后反思,认为教师罚站行为缺乏共情,但对童年物质奖励(如钢笔、雷宿灯)仍存怀念。
特殊记忆与教育反思
讨论延伸至教育方式的代际差异,如当下孩子对电话手表等奖励的平淡反应,与过去物质匮乏时代的强烈渴望形成对比。嘉宾总结认为,奖励与惩罚需结合儿童心理,避免过度控制或形式化,并通过家庭自制肉饼、麦当劳等案例,强调情感联结在奖惩机制中的重要性。
沪ICP备06026464号-4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沪网文[2014]0587-13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许可证:0911603
©2011-2019 qingting.fm ALL Rights Reserved.
应用名称:蜻蜓FM | 开发者:上海麦克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