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期





预测器与自由意志质疑
德特江的科幻小说《前路迢迢》通过“预测器实验装置”引发对自由意志的质疑。装置能提前一秒预测人类按按钮的行为,暗示自由意志可能不存在。小说提出:若人类能自主决定行为,预测器无法提前响应,由此引发对自由意志是否存在的哲学讨论。
准备电位的发现与争议
1964年,科学家通过“脑电波监测技术”发现“准备电位脑电波”:主动弯曲手指前550毫秒,大脑出现特定波形,推测为“动作指令时间差”的证据。争议点在于,动作指令(准备电位)与动作意识(主观意图)的先后顺序,成为后续实验的核心焦点。
李贝特实验颠覆认知
1983年,李贝特设计实验验证动作指令与动作意识的关系。结果显示:动作指令(准备电位)出现于动作前550毫秒,而“动作意识延迟性”仅在动作前200毫秒产生。结论表明,大脑先下达指令,后产生主观意图,被称为“自由意志粉碎机”,引发科学界对“意志幻觉理论”的激烈争论。
后续实验验证与扩展
2004年法国实验复现李贝特结论,发现额叶皮层先发出指令,顶叶皮层传递后产生动作意识。2018年捷克团队严格复刻实验,结果一致。反对者质疑实验仅针对简单动作(如按按钮),可能受“神经元随机波动”影响,但实验结论仍强化了自由意志的脆弱性。
自由意志的操控实验
1999年哈佛实验通过操控受试者行为,证明“意志幻觉”的存在。受试者误以为自主控制鼠标移动,实则为外部引导,显示大脑会脑补因果关联。实验表明,自由意志可能被轻易操控,进一步支持“动作指令先于意识”的结论。
科学争议与未解之谜
争议集中于“准备电位”的本质:部分学者认为其是动作指令,另一些则归因于“神经元随机波动”。美国学者亚伦·舒格提出,准备电位可能反映神经元活动的随机性,而非明确指令。尽管实验揭示意识滞后性,但自由意志是否完全虚构、背后是否存在“剧本”,仍是未解之谜。


45期
25期
308期
133期

沪ICP备06026464号-4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沪网文[2014]0587-13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许可证:0911603
©2011-2019 qingting.fm ALL Rights Reserved.
应用名称:蜻蜓FM | 开发者:上海麦克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